浏览数量:87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青秀城小学 发布时间: 2022-09-29 来源:本站
莫羡三月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为提高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素养,锻炼教师课堂教学能力,9月26日上午我校展开了以“顺应自然,指向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对话的实践研究”为主题的数学教研活动,特级教师汪元贵,刘丹丹副校长,朱莉萍主任和数学组教师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
第一节课是周秋怡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的《平移和旋转》。课堂从学生熟悉的飞行棋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帮助学生积累运动表征,顺应学生概念学习的认知规律。在大量的观察和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分别展开对平移和旋转的研究。通过用手势表示运动、用语言表述运动、用操作内化运动特点的环节依次递进,尊重了学生的概念学习规律,有效地引导了学生探究新概念。整节课层次清晰,课堂氛围自然活泼。
第二节课是樊晓婷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的《小数的意义》。“用正方形如何表示零点几”的设计激活了学生已有知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之后,教师又设计了猜数活动,学生发现原有观点与现实发生了矛盾,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得继续十等分”,两位小数应需而生。接着再让学生在学习单上自主动手分一分,学生借助十等分的动作感知,建立了百分之几的直观表象,促进了对小数意义的理性认识。教学中樊老师尊重学生认知起点,利用学生不同的探究结果开展课堂对话,层层递进,将思考引向深入。
第三节课是陈彦青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陈老师没出示条件,直接抛出例题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学生发现没有条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接着在老师播报报条件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当信息多时整理条件的重要性。因为学生的差异呈现不同的整理结果,在对比中自然突出列表整理信息的优越性。学生列式解答时,也是紧扣从条件或者问题出发,想到相应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整个过程顺应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扎实、有效。
研讨环节,先由上课教师结合“顺应自然,实现课堂深度对话”这一主题展开对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和设计意图的阐述,并对此次上课内容反思得与失。接着数学组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给予肯定并提出建议。朱主任和刘校长肯定了三位老师在磨课过程中的付出,教师能根据知识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尊重学生差异开展课堂对话,在交流互动中提升思维,鼓励教师们即使是用别人的教学设计,也要有自己的个性化思考,展示自己的教学魅力。
研路漫漫,每一次的校本教研都是老师们对于自己教学的一次深度思考,每一次的教学研讨都是教学思想的碰撞。希望青小教师们在今后的教研中大胆尝试、勇于开拓,使数学组教研之路行稳致远。
南京市栖霞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丨 江苏基础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 丨 南京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丨 栖霞区督导教育评估网 丨 栖霞教育之家
Copyright @ 2019 南京市青秀城小学欢迎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