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45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青秀城小学 发布时间: 2022-05-30 来源:本站
五月榴花照明眼,枝间时见子初成,为了深入跨学科素养的课堂实践,推进课题研究的纵深发展,共研课程整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5月27日,青秀城小学科学组郎宇轩老师、美术组陈艺老师分别展示二年级昆虫主题的科学、美术的融合校本展示课例。
第一节课由科学郎宇轩老师执教《庞大的“家族”》。首先郎老师出示图片,借助学生对昆虫的混淆认知,激发求知欲。通过辨认常见小动物,引发学生关于昆虫概念的疑惑。随后,引导学生昆虫标本进行粗略观察,让学生自主观察概括,寻找较明显的昆虫特征,以小组讨论归纳的方法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为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利用不同昆虫标本以及图片进行观察分析,深入了解结构,找到辨别昆虫的关键,完成相应的学习单交流分享,增进研究的兴趣和欲望。
第二节课由陈艺老师执教《虫虫虫》,通过昆虫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并观察讨论中总结出昆虫的结构。在学习单中尝试运用图形概括表现昆虫。在观察标本中,从昆虫名称、花纹、形状等角度记录分享,最后运用学生喜爱的粘土媒材构建昆虫模型,引导学生大胆自由的表现出昆虫身上不同的花纹和色彩。陈老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以及与学生之间轻松的互动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趣味的教学课。在美术课中融入科学“真”探究,结合眼观、耳听、手摸,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昆虫结构、造型、色彩等角度,为建构昆虫模型做铺垫,将其表现在美术作品中,以此强化学生艺术体验,将这些知识与艺术融合起来,增加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和了解,更好地运用到艺术学习中。
课后课题组进行了深度研讨,对课例提出了个人想法:
科学王楷老师:这节课郎老师没有纠结一定要让孩子们先了解昆虫这个庞大家族的定义,而是导入部分创设认知矛盾,“这些虫子是不是昆虫?”、“为什么?”。然后再借助模型观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积极寻找昆虫的共同特征。最后,判断昆虫,用推翻前概念的方法去巩固昆虫的定义。课程建构非常顺畅,也自然衔接了下一节的美术课。如果在小组交流汇报这个环节,采用投屏的方式,应该能更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美术方雪欣老师:这节课陈老师将科学课学到的昆虫身体结构知识衔接到美术课堂上,用几何图形概括昆虫的身体部位,接着要求学生重点观察昆虫的花纹图案,并在学习单上描绘出来,整节课各个环节紧凑,逻辑清晰,示范时学生看的十分认真,学生的粘土作品将既体现了科学老师要求的身体结构,也有美术课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学生对于大自然的探索欲,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陈红老师:陈老师的整节课每个环节都紧紧节扣,能够抓住学生对做昆虫的好奇心理,开始导入就把学生的兴趣带动起来,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学习单虽设计巧妙,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定要交代清楚第一步和第二步怎样完成,明确任务。花纹这里要强调美术知识:点、线、面的运用,以便孩子创作出别出心裁的作品。
美术吴珍芳老师:两节课是课题组课例研究的第一场展示课,因为处于摸索阶段,前期进行了多次交流。今天两节课基本呈现出课题组研讨效果,下一步需要探究的是学科融合的同时,在独立学科每个环节设计理念是否能对应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
本次以昆虫为主题的学科融合活动,将美术与科学进行有机融合,既不失科学的知识性、趣味性,也不失美术的技巧和审美,这样的融合课程可促使学生将了解到的自然中的昆虫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大胆探索自然奥秘的勇气,培养学生艺术造型表现能力。
撰稿:方雪欣
一审:吴珍芳
二审:夏文军
南京市栖霞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丨 江苏基础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 丨 南京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丨 栖霞区督导教育评估网 丨 栖霞教育之家
Copyright @ 2019 南京市青秀城小学欢迎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