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01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青秀城小学 发布时间: 2021-10-16 来源:本站
——记南京市青秀城小学承办市级科学教研活动
深秋的十月,金风细细,秋雨霏霏。14日周四上午8时许,南京市青秀城小学迎来了市级科学教研活动——科学探究中的思维教学。出席本次教研活动的有南京市科学教研员杨健老师、南京大学马冠中博士、迈皋桥小学教育集团的陈斌书记、青秀城小学的金中才校长、丁华锋副校长,以及南京市各区的科学教研员和老师们。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探究活动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愈加凸显优势。
第一节课由南京市青秀城小学葛彦君老师执教六年级《太阳系大家族》。这节课侧重于认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大小和距离,太阳的远近,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离整理,建立太阳系模型。重点关注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数据收集和模型的建立。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恒星和太阳系行星入手,逐步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
葛老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用比例缩小的方法计算八大行星的大小和到太阳的距离,构建太阳系模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分析能力,还帮助学生理解模型建构的过程和意义,激发了学生探究太阳系和宇宙的兴趣。
第二节课由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丁青老师执教六年级《观察星空》。本节课聚焦于星座的概念、辨认、作用等,通过寻找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应用认知渗透科学方法论的体验和科学概念的理解与强化。六年级学生对于星座并不陌生,也能说出星座的一些作用,但是亲身体验几乎为零,更多的是停留在书本的图片和文字讲解,“观察”星空变得平淡无趣,无法真正观察夜晚的星空,丁老师就借助了虚拟软件,让学生的认知更趋近于真实,让观察变得更有效。
接下来,以这两节课为载体,南京外国语仙林分校郭莹莹老师以《科学思维在宏观情境下的发生与建构》开设讲座交流。她认为,教学的真实性、情景的体验性,会让学生科学思维的发生更加活跃,可视化的模型概念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南京大学马冠中博士带来专家讲座《更真实一点的探究》。他谈到,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当然是真实的,实验的现象也是客观的,但是我们还需让儿童从真实情境中探究,让活动更实在。
最后,南京市科学教研员杨健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予以了点评和总结。杨健老师以鲍勃·迪伦的“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苍穹”谈起,他说,城市虽早已看不到那样的星空,但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模型建构实现。运用数字技术带来的替代经验,与先民对星空知识探索方法相结合,仍然可以使孩子们像古人那样沉浸地欣赏、惊讶地发现宇宙奥秘。课堂教学中我们在设计教学结构时,不妨回到前人探索经验中考察一番,定会受到启发。
今天的教研活动从科学探究中的思维教学出发,聚焦真实情境下的儿童探究,帮助学生培养纵深思维的建构。在座的每位老师都深有共鸣,获益匪浅。我相信,我们的科学教育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编 辑:王 楷
一审:吴珍芳
二审::金中才
南京市栖霞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丨 江苏基础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 丨 南京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丨 栖霞区督导教育评估网 丨 栖霞教育之家
Copyright @ 2019 南京市青秀城小学欢迎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