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3136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青秀城小学 发布时间: 2021-02-17 来源:本站
寒假里,我遇到了一本好书——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老师在谈及教师阅读的时候提到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他说:“我感到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我说的,或者干脆说,这本书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我的建议。”读了李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我也想说,我觉得这本书简直就是李镇西老师写给我的建议。
在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问答”的方式向我们教师提出了36条建议,他从教师的职业智慧、教师的职业发展、教育的技巧、如何对待特殊学生和教师的尊严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言辞不可谓不恳切。文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在读的时候不免回想起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促使我重新反思我过去的教学工作,同时也让我获得了一些做班主任工作的新智慧和新动力。
一、面对后进生,改变心态
拿到书,翻开目录,我大概扫了一眼,目光不禁被“对待特殊学生有妙招”吸引。是的,作为一名工作两年多的班主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后进生太难教了!他们占用了我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可结果是后进生依然是后进生!尽管我无数次地告诉自己,教育的前提是爱,可在现实中,我对后进生就是“爱不起来”!但是在一个班级里有后进生是不可避免的,到底怎么才能改变他们呢?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先转化自己。转化——实际上就是转变自己的心态,转变心态就是换一种眼光,换一种儿童的眼光。”
确实,如果设身处地为后进生想想,我应该感到他们不仅可怜,而且可敬。正如李老师所说的,他们听不懂课,但是无论寒风凛冽还是夏日炎炎,每天总是和其他同学一样准时(当然,偶尔也迟到)到学校来做一件事情,就是听他们听不懂的课。但是长期坚持他们听不懂的课换来的是什么呢?是老师的呵斥,同学的嘲笑,家长的打骂。不过,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记恨过,转个身就什么也忘了。在这一点上,试问我们老师自己能做到吗?所以他们确实可敬又可佩。
看到这,我的眼前浮现出了曾经让我恨得牙痒痒的几张脸。尤其是小浩,他应该是班里最让我头疼的后进生了。上个学期末,班里的后进生们被我放学留下来补课,小浩也在其列。一个小时的补课结束,其他人都收拾书包回家了,唯有小浩因为昨天的订正试卷没有抄写错题而延长了时间,教室外已经是漆黑一片了。看着小浩奋笔疾书的样子,我不禁冷哼一声:“你看,别的同学都走了,谁让你昨天漏写作业,这就是代价!”他没有抬头,继续补作业。过了十分钟,我想看看他写得怎么样了,于是就走近了一点,不看不要紧,这一看又让我火冒三丈,那个字龙飞凤舞,一般情况下我不会撕学生作业,但是这次我没忍住,他的语文本立刻变成了一堆纸片。看到这样的情形,他似乎一下子蒙了,然后头低下来,“啪嗒”,是一滴泪水滴在了他手背上,平时他是很少哭的。“写的什么字?跟鬼一样,拿本子重写!”就这样我也丝毫没有心软。现在想想,我未免对小浩有点太冷酷了,其实一天下来,他连课间十分钟都在订正作业,放学看其他同学都走了,难免心急,所以字写得丑了点,他辛辛苦苦赶的一点作业一下子被我无情地撕了,换做谁不伤心呢?撕了他的作业,难道就能改变他吗?
彻底转化后进生并不容易,而且不一定有效果。对于后进生,李镇西老师认为,转化只是相对的。但做总比不做好,最重要的是要有方法。他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感情倾斜;唤起向上的信心;引导集体舆论;允许不断反复;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结合李老师所举的例子,我又重新认识了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我想我一定要减少烦躁的情绪,按照李老师所建议的,以一种更人性化的视角去看待他们,再次思考怎样更加有效地辅导后进生,并争取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他们。
二、心心相印,真诚地和学生谈心
李老师在书中说:“成功的谈心,第一,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千万不要居高临下;第二,语言要有自然而然的亲和力;第三,要善于铺垫,善于不知不觉走进学生心灵。”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常常会找学生谈话,但是谈话似乎只是按照我的直觉去进行的,大多数谈话发生在某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不管什么错误,先讲大道理,等我讲道理结束,学生点头表示接受,我就认为处理了一个问题了,但这样真的有效吗?我不敢肯定。这让我想起班里发生过的小轩打人事件,起因是在一节自习课上小轩被我罚站,小天趁机嘲笑了一下小轩,被我罚站本就不光彩,这下可彻底激怒了自尊心极强的小轩,于是小轩不管不顾地对着小天拳打脚踢,及时制止了这样的行为后,我立马让小轩站到教室门外,下课我就把小轩拉到了办公室,打算好好教育他一下。在我看来,班里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恶劣的行为,所以一上来我就大声地呵斥:“你知道你那是什么行为吗?本来就是你不遵守课堂纪律,现在又‘罪加一等’……”我一发不可收拾地训斥着他,小轩全程偏过头不看我,问什么都闭口不言,看到他一点悔过之意也没有,我又是气不打一处来,加大了音量。谈话的最后,我以“以后不许再犯同样的错误,放学前写份检讨来。老师说的话你听懂了没有?”结束了这场教育。虽然小轩后来没有再出现过这样的行为,但是这次教育绝对算不上成功,因为这次谈话之后,我和他的关系好像一下子拉远了,他每次看到我总是一副怯怯的样子,连学习也不大有兴趣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一开始就认定所有的错误都是他造成的,所以在谈话过程中不断地重复他所犯的错误,这让他一直没有说话的机会,我这么做只是硬生生地让他接受我的大道理,他有没有接受呢?可能有,但绝不是我希望的那样。我必须得承认,造成这样的结果,大部分责任在我。
看了李老师的建议,我想,再来一次的话,我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李老师在书中举的两个实际事例,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他成功谈心的秘诀,无论是个人谈心还是集体训话,他都是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我体会到和孩子们谈心是一门技巧,如果你掌握了这个技巧你就能和学生有效的沟通,但我们往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老是以居高临下的角度,而且喜欢以偏概全,犯点小错误就抹杀了孩子的所有优点。谈心的大道理要讲,但更要注重谈心过程中的尊重与亲切。这一点是我要在工作中多加注意的。
三、关注自身素质的提升
机遇、实践、阅读、写作、思考、个性、心态、童心,这是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八个重要因素。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实践、阅读和思考这三个方面。实践,并不是不断地重复地做同一件事而已,而是要不断地寻求突破,力求把同一件事做到比昨天更好,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其次是阅读,李镇西老师说,阅读应当成为一个老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把阅读当作和每天洗脸、吃饭、刷牙一样不可或缺的时候,它就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同时它也会给我们的生命以回馈。而思考就应当是一位老师的另一种习惯,所有的别人的经验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的,我们需要时时思考我们的现实工作和生活,不断地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产生新的个性化的想法,创造自己的独特风格。
李老师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铭记在心的。一个好教师应该对自身有不断的要求,关注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我想我或许不会成为和李老师一样的名师,但是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拒绝慵懒平静的生活,我相信我一定也会开出自己生命的花儿。
读完这本书,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 身边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可爱的、可敬的,因此也都是值得我们去为之奋斗的。教师是平凡的,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的,但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重大的。
撰稿:黄琼
负责组长:朱洋梦
审核:吴珍芳
南京市栖霞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丨 江苏基础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 丨 南京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丨 栖霞区督导教育评估网 丨 栖霞教育之家
Copyright @ 2019 南京市青秀城小学欢迎您的光临!